让红薯产业红起来

日期: 2018-05-02 17:28:00
来源: 局办公室

 

让红薯产业红起来

---关于对红薯等薯类产业成为水产养殖业受限后替代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十堰市农业局党组书记 李桂林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2017年,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拆除了境内水产养殖的网箱、围栏,使我市水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也自然使全市“61”产业中的水产业不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就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新的替代产业。这既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寻找替代产业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靠特色、绿色立足,靠优势、优质取胜,靠新经营主体、新发展方式做强。综合考虑我市的资源特征、生产优势、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我们认为,发展和振兴红薯产业应当是重要选项之一。

(一)从我市的资源禀赋看,红薯是天赐“宠儿”。红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喜温、耐旱、耐瘠薄的蔓生性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且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十堰市生态环境良好,气温、水分、土壤、光照都非常适宜红薯生长。从气温看,十堰属南北过渡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气温适宜红薯藤蔓生长,秋季气温适宜块根膨大和内含营养物形成。从降雨量看,十堰年降雨量8401150mm,属半干旱地区。而红薯根系发达,入土深,十堰降雨条件一方面适合红薯的耐旱特性,同时又能较好满足红薯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从土壤条件看,十堰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而红薯对土壤不“嫌贫爱富”。从光照看,年日照时数平均1834.5小时,光照足,适宜红薯生长。总的来看,十堰虽然不是红薯原产地,但它是最适宜我市生长的作物,是得天独厚的天赐“宠儿”。

(二)从生产传统看,红薯是“传家宝”。红薯俗称十堰“三大宝”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种植习惯。全市二高山、低山平坝地区都有广泛种植。种植面积最高年份的1960年达到98.22万亩,接近百万亩。尤以郧县、郧西县面积最大,每年种植都在20万亩左右,名列湖北省红薯生产大县第一、二名。进入新世纪,我市种植面积有所萎缩,但依然稳定在40万亩左右。红薯以其广泛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一直被山区人民喜爱。在物质匮乏年代,它曾救过许多人的命,解过许多家族的愁,是名符其实的“传家宝”。改革开放以来,困扰我们的粮食问题得以解决,红薯虽然改变了主粮角色,但是红薯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过10万元产值的加工企业达百家,过百万的达10家,过千万达3家。郧阳鄂鲁淀粉制品有限公司, 2017年收购3000万斤鲜薯,生产淀粉450万斤,加工粉条270万斤,产值达1900万元,产品已销往武汉、北京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没有存货。

(三)从开发前景看,红薯是朝阳产业。红薯的块根富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均多于大米和面粉。同时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长期食用,能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预防肺气肿、抗癌、抗糖尿病、减肥、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产业链条延伸的空间十分广阔。它除了生产淀粉外,还可加工酒精和糖,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剂、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不少企业家看到红薯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投巨资开发。如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20多年的武汉市蔡甸区花之恋食品公司董事长杨宏鸽,在全球范围内考察消费需求后,毫不犹豫投巨资进入红薯产业。目前,公司的经营额已过1亿元。

(四)从扶贫效应看,红薯是“助推器”。红薯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家家会种植,人人会经营。同时种植环节比较价值高,加工环节增值空间大,销售环节供不应求。既能稳定助民脱贫,又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当前扶贫产业缺乏难寻的情况下,它是扶贫产业首选。按低标准测算,每亩地平均可产红薯6000斤,按单价0.4/斤计算,亩收入2400元,是种小麦、玉米效益的2倍左右。若将红薯加工成淀粉,每亩可产出淀粉1000斤,按单价4元计算,亩收入4000元,净增1600元。若将淀粉再加工成粉丝,每亩红薯可生产粉丝900斤,按平均单价12元计算,亩效益达10800元,又净增6000余元。近几年在我市广泛种植的“鄂薯6号”亩产鲜薯平均达7500斤,最高亩产达到14962斤,淀粉含量高达28%,比一般红薯高6-8百分点。目前山东研制的“济薯25”出粉率可达30%。郧西县为支持红薯产业做大做强,遏制日益萎缩的趋势,2017年组织县城周边八个乡镇种植红薯,与该县的三和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协议7900亩,企业按每斤鲜薯0.6元收购,其中政府补贴0.1元,企业支付0.5元。2017年,三和公司加工销售粉丝300多万斤,每斤16元,产值达4800余万元。尽管如此,三和公司仍然处于“吃不饱”状态,产品满足不了海量的出口需要和国内市场供应。近年来,三和公司依托重庆西南农大食品研究所和山东农科院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投资7000余万元进行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加工企业。目前,已具备1万吨红薯淀粉、粉条、酸辣粉和即食食品的加工能力,年产值可达3.2亿至5亿余元。三和公司是做对外贸易起家的,董事长介绍他们拥有丰富的外贸资源,而目前产能利用率只用10%,产品供不应求。大企业如此,生产大户和家庭作坊也反映红薯紧俏,红薯的加工产品成为“抢手货”。郧西县观音镇原五顶坪村支书王明宝,家里办有小型淀粉、粉丝加工厂。2017年自己种植红薯20亩,又到丹江习家店收购了一部分,加工的红薯粉丝抢购一空,仅此一项纯利润8万余元。他看到商机后信心满满,2018年计划红薯种植规模由上年20亩扩大到200亩,与附近农户签订协议种植300亩,同时更新了加工设备,争取红薯加工纯收入达百万元以上。

(五)从国家政策看,红薯是潜力股。201710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而红薯产业是我们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20181月,省发改委、省农科院制定了我省红薯特优区农产品2018-2020年发展规划,计划投资1-2亿元打造特优区。对红薯产业发展上面有政策支持,十堰有深厚基础,而许多地方却冷落了红薯产业,去追求“高大上”产业和品种,使天赐“宠儿”失宠。要看到,红薯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魅力无穷的大市场,一头连着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种养业,一头连着现代化的加工业。我们应乘势而上,争取政策支持,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在全省及至全国争一席之地。

当前红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红薯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红薯太土,难当脱贫致富大任。二是生产技术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传统食用、饲用型品种多,专用加工型品种种植比例低。三是机械化程度低。四是贮藏技术落后。贮藏方法原始,红薯腐烂严重,旺淡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五是新型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发展,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率低。

怎样才能使红薯产业发展和振兴起来,真正红起来呢?

(一)让红薯产业成为新支撑。确立红薯产业在农村产业兴旺中挑重担的思想。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通过努力,到2020年,实现“四个六”目标:60万亩种植基地、60亿元综合产值、60万农民增收、6亿斤折粮产量。突出重点区域,面向淀粉、粉丝、休闲食品系列开发三大专用化方向,推进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贮运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建立五大体系,即种苗供应快繁体系、生产基地原料体系、种植技术服务体系、精深加工联盟体系、专用市场营销体系。

(二)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新龙头。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它们拥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龙头,同时也是红薯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只有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使经营、销售、加工、种植成为一个完整链条,才能使红薯产业稳固发展。特别是通过加工倒逼种植,让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使农户生产具有计划性,收益具有稳定性,防止出现盲目种植和大起大落。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植合作社先行发展。可以在北三县各培育23家省级龙头精深加工企业,在全市40个主产乡镇各建一个初级加工场,在每个主产村培育一个专业合作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原料核心基地,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为农户提供高产优质种苗。实行订单服务,统一保护价回收鲜薯。组建薯业协会,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把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作为重点,紧盯国际国内新动向,深入研究开发引进红薯综合加工利用新产品,创立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种养加销贸旅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

(三)让科学技术成为新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改造传统红薯产业。建立红薯品种试种与展示体系,并在主产乡镇建立品种展示中心,加快优质专用红薯新品种引进、快繁和推广步伐。加快新技术引进步伐,研究集成、示范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推广机械种植,提高从整地到栽插、收获、运贮等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引进推广现代贮藏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户发布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

(四)让传统产品成为新品牌。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并使其红遍全国。我市红薯虽在本地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市一级打造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县一级要建立区域地标有机产品品牌,乡村实行“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品牌,积极申报著名商标。建立红薯产业联合体,努力打造红薯产业园,创建全省红薯特优区。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追溯体系,保证产品质量。

(五)让激励政策成为新引擎。加强领导,成立红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搞好协调服务。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必要的配套扶持政策,设立红薯产业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新品种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试验和农业技术培训。要加大对红薯产业的科技投入,组织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从项目、技术、产品开发上给予倾斜。

要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红薯产业真正红起来。同时可以大力开发高山马铃薯和我市传统魔芋产业,使马铃薯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魔芋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加上红薯60万亩,使薯类(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同时加大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力争薯类(魔芋)产值在3-5年内达到10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农民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十堰农业,期待您的关注。
十堰农业
  • 欢迎关注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官方微信“十堰农业”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农业”“hbsyny”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