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42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360/2022-43596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2年08月08日 16:49:32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文号

民进十堰市委会

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十堰茶业区域公用品牌及运营管理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你的提案从品牌培育的机制、规划、标准、宣传、文化、保护等8个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给我们提供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工作方法。现就这方面所做工作答复如下:

一、夯实品牌培育基础

(一)持续提升供给质量。加快实施茶叶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以高质量供给筑牢品牌根基。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突出竹房百公里有机茶叶长廊建设,鼓励支持竹溪县、竹山县开展有机茶生产示范县创建。建立绿色有机茶品牌认证激励机制,对新获“两品一标”认证的经营主体每个品牌予以2-5万元一次性奖励。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动品质分级评价,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加工工艺和设备,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品牌农产品品种创新能力、精深加工能力和流通供应能力。目前,十堰茶叶基地面积达87.9万亩,年产量2.6万吨。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系列产品达七大类100多个品种,已由过去的单一绿茶生产转变为绿茶占比70%,红茶、白茶、黑茶共占20%,茶饮料、甜茶、茶工艺品、茶提取物等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全面发力的新格局。其中,现有茶叶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12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

(二)培育壮大品牌主体。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环境优化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引导品牌主体以消费者为中心,筑牢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效益。指导品牌主体提升品牌规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监管保护等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品牌。全市有茶叶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00多家;去年,十堰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超100亿元,茶叶年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产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并远销欧美、非洲和东南亚等地。

(三)加快茶叶品牌标准制定。加快全市茶叶品牌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叶品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先后研究制定了《武当山茶红茶、绿茶团体标准》《武当山茶红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品牌团体标准、生产标准支持企业制定发布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相关企业标准提升茶叶品牌建设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

二、提升品牌营销能力。

(一)推动营销业态创新。开发武当山茶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设立武当山茶品牌消费体验馆、开展武当山茶电商直播。加强数字化营销,用好网络购物节、平台促销活动、云展会等营销形式,实现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引导品牌主体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根据产品品质和价格分等分级,有针对性地与供应链平台、新零售平台、电商平台、大型农批市场等开展合作,与中石化、中石油、烟草三大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品牌农产品从“跑量销售”到“优质优价”。

(二)提高品牌推介能力。组织武当山茶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品牌展示推介活动。依托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华创会、湖北农博会等组织武当山茶精品品牌发布和推广活动。依托采摘节、文化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推介农业品牌。

(三)增强品牌传播能力。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合作,策划品牌推广活动,组织开展“武当山茶”论坛,讲好农业品牌故事,提高农业品牌传播声量。鼓励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品牌推广,组织“武当山茶广告语征集活动。采用图文、话题互动、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渠道、跨圈层传播。借助中国茶日,组织开展品牌宣传、品牌交流、品牌推广等活动。先后在北京西客站、福银高速公路、十堰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平台投放广告或进行专题宣传。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为武当山茶代言。正在对接中央电视台,拟在央视1、2、7套投放武当山茶广告。

(四)强化品牌文化赋能。武当山茶文化优势明显,早在2014年武当道茶被中国优农协会授予“中国第一文化名茶”,进一步挖掘“武当山茶”品牌文化价值,组织力量对武当山茶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品牌核心价值,讲好武当山茶品牌故事。

三、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一)健全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品牌专家队伍,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立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开展创建茶叶产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武当山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应用、技术指导培训、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争取项目、帮助招商引资等工作。搭建“武当山茶官网”公众号,开展品牌信息服务、业务交流、品牌展示和消费索引,打造牌服务窗口。

(二)加大招商服务与湖南茶业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竹溪楚湘溪茶业有限公司三千吨精制茶加工厂,萧氏集团投资的竹山县茶叶产业园区项目。与美灵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拟投资建设美灵宝十堰茶业公司等项目,深度开发茶叶产品。积极对接福建省永泰县万寿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开发我市茶叶产业意向。茗圣(湖北)茶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大明实业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十堰茶城(茶叶产品交易市场)鄂渝陕竹溪茶叶交易市场投入运营。竹山县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基本建成。

(三)组建产业联盟。制定了《十堰市茶叶产业联盟组建方案》,通过原料供应、加工设备、市场订单、技术服务、产品定价、项目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推进茶企抱团发展,把茶业联盟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要素聚集、联结紧密、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业实体,已征求了县市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意见,待进一步完善十堰市茶叶产业联盟章程和组建方案后,适时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四)着力市场开拓。积极组织全市重点茶企开拓省外市场,湖北星梦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福建、内蒙、重庆等地开设直销门店6家、加盟店10余家,今年计划继续在省外大中城市开设门店3-5家。湖北神武道茶有限公司与宁夏供销合作总社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计划今年在银川市开设集砖茶加工、展示、营销于一体的武当山茶展示展销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十堰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为茶叶产业链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十堰市茶产业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堰市茶叶产业链成员单位职责清单》等重要文件。

(二)强化政策支持。每年从本级财政列支1000万元资金,重点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科技服务、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给予支持,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全力支持武当山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项目带动。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打造精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重点县、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等把品牌打造作为重点内容,积极扶持引导。

(四)加强品牌保护。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制定了《武当山茶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合作,严厉打击冒牌套牌等侵权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公用品牌规范有序发展。截止2022年7月底,申请使用“武当山茶”商标市场主体170家,授权使用115家,产品包装批准市场主体70家、产品188款。通过市场调查,多家武当山茶授权企业均表示使用武当山茶品牌后,销量、门店客流量和消费者认可度显著提高,武当山茶品牌培育成效凸显。

下一步工作措施及打算

(一)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广机修机采,加大大宗茶开发力度。积极推广“三季采茶、四季制茶”模式,改变我市茶叶生产只做一季春茶的落后观念,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加工生产大宗绿茶、大宗红茶、黑茶和茶饮料,有力促进茶叶产业链延伸,显著增加茶企和茶农收益。力争全市茶叶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

(二)提高“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占有率。推广“武当山茶”品牌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力争“武当山茶”商标使用占全市茶叶市场主体90%以上。

(三)制定“武当山茶”品牌战略规划。从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宏观趋势与武当山茶的产业现状出发,重新定位武当山茶,挖掘品牌价值,重塑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武当山茶产业未来五年的品牌发展纲领与行动指南,规划由战略目标、战略背景、战略体系与战略保障,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提炼武当山茶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意个性鲜明的符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渠道体系,创新系列化的产品体系,创建阶段化的传播体系,制定具有执行力的保障措施,为品牌战略保驾护航,最终形成武当山茶品牌的发展战略十堰茶产业发展规划。

(四)构建武当山茶标准化生产体系拟建立“武当山茶”品牌防伪溯源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立一物一码防伪溯源标签、防伪溯源系统、数据中心等标准化生产,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打击假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挖掘武当山文化,促进品牌与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武当山茶品牌与文化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武当山茶品牌,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建设品牌博物馆、品牌档案馆等,展示品牌历史和文化,宣传品牌价值。开展跨界融合,推动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升级。举办品牌文创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活跃农业品牌创新创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