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3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360/2021-32872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1年07月26日 16:49:19
发布机构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
文号

胡燕坤代表:

提出的《关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收到《建议》后,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组织专班认真谋划研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明确分管领导、具体科室、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建议》办理回复工作。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注重规划引领。在顶层设计规划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十发[2021]1)、《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十发[2021]11),提出了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导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四区驱动”战略,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做好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在有效衔接政策规划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农户自主申报、基层排查、部门预警、入户核查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核查机制,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目前全市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共1329341753人,全部纳入监测帮扶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2778户。坚持和完善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制定了《中共十堰市委办公室关于调整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选优配强驻村力量,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在村庄规划方面,统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已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1个、正在编制158个。

二、坚持产业先行。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强烈意识,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食用菌、茶叶、生猪、水果、黄酒、木本油料等六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个产业链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工作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发展,积极推荐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推荐30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制定了《六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工作指引》,提出了五制五建工作重点和十二有共性目标,实行挂图作战,农业产业链建设开局良好。上半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19亿元,同比增21.2%。新获证国家“两品一标”产品12个。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强镇建设项目;房县、郧阳区与随州市组成的鄂西北香菇产业集群,入选2021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投入使用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乡镇电商务服务站107村级服务网点1066建立十堰市残疾人电商产品运营服务中心,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制定出台全省首个森林康养旅游基地评定办法(试行),整合财政、旅游、林业等部门资金1000余万元支持发展森林康养,推出10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10大森林康养线路,今年上半年,我市荣获最美国际休闲旅游名城称号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先进市(州)称号

补齐服务短板。补齐农村交通运输短板。结合疫后重振交通三年补短板及十四五项目积极争取并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分门别类建立乡村骨干网畅通工程、乡村基础网连通工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危桥三年消危等四个类别项目库茅箭区、竹溪县为市级村村通物流试点加密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布局,解决农村地区产品运输难题推进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不断巩固村村通客车发展成果。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短板。压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个责任”,将运行管护责任延伸至村委会。通过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社会化管养公司“三驾马车”推行管养分离,创新维修管护方式今年以来,已争取到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资金5468万元,计划维修工程1163处,已完成698处,5个县市区已出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办法、维护标准,并建立项目台账。制定完善农村供水价格和水费形成机制,全市纳入计划的142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制定水价,水费收缴率达95%以上。积极推行智能水表,推进县级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管护短板。召开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要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开展工作进展情况季度考核,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一次建成、长久使用、持续发挥作用。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25亿元,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启动866名农村教师招聘工作。继续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公开招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0建立互联网3+2+1”分级诊疗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持续夯实基层公共文化阵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标率均为100%,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确定年度人才工作“十项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人才工作信息报送机制。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全市33名市级领导干部利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采取实地调研、上门拜访等方式,对所联系的68名专家人才走访慰问。加强农村人才培育。围绕重点农业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分层分类分模块培训高素质农民3341,其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训班培训村“两委”干部、新型经营主体5期、共533。遴选推荐5名重点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参加全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第十期培训班。遴选推荐7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选拔赛,6名选手成功进入总决赛,入围人数全省第一。持续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在市科技学校成立“一村多”学员“双创”领导小组和“一村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搭建资源信息交流、共享、合作平台市科技学校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评为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创新实施“一品多名技术员计划”制定了《十堰市“一品多名技术员计划”实施方案》,为环丹江口库区187个重点产业村选派市、县农业技术专家166名。69日至11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深入我市开展“一村多”专题调研,拟将我市相关经验做法作为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推荐入选《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武当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十堰市“民营企业引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文件精神,起草了《十堰市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安置办法》做好省第十批“博士服务团”对接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并兑现2019年第一批引进的7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津补贴56万元。制定《关于支持大学生在十堰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十堰市城区人才公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实施“我选十堰·圆梦车城”计划、“湖北省青年见习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武当人才卡”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和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做好调研谋划、农业产业化、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工作,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

20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