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已进入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对正处于生产关键期的食用菌产业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梅雨期高温高湿极端环境,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食用菌产业平稳运行和菇农持续增收,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大局,就做好梅雨季节食用菌产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技术措施:
一、汛前预防与设施加固
强化环境监测与预警响应。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根据主载品种种性监控菇棚内温度及湿度情况。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关注气象部门暴雨、连续阴雨预警。
提升设施抗灾能力。重点检修菇棚骨架、棚膜、墙体及电路系统。更换破损棚膜,加固松动结构,紧固压膜绳。清理菇棚周边排水沟渠,确保沟渠比棚内沟深15厘米以上。地势低洼基地增设抽水泵,防止雨水倒灌。棚内采用高垄栽培或架高菌袋,避免菌袋直接接触积水。车间、仓库入口安装30厘米防水挡板或防洪沙袋阻隔,铺设防滑吸水毯。仓库地面铺设防潮膜,定期检查挡板接缝密封性。
做好生产物资处理,备足应急设备和物资。将菌种及原辅料转移至高地、通风处存放,并加盖塑料薄膜,严防淋水浸泡。抢收成熟子实体及时销售或加工,需干制的鲜菇利用晴好天气及时烘干装袋抽真空存放冷库。备足大功率抽水泵、移动式除湿机、沙袋、生石灰、杀虫杀菌剂、应急照明设备等应急设施。
二、汛期应急处置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宁可菇棚、菌袋受损,也不可随意作业。
及时排水、清理生产场地。及时排除生产场所积水,尽量减少设施和菌袋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强降雨过后,如果生产场所存在大量淤泥,要及时清淤,并用清水将地面冲刷干净,保持生产场所内及周围环境清洁。
及时调控高温高湿环境。加强通风,促进空气循环,特别关注墙角或菌袋堆放密集区等容易形成“死角”区域,必要时可升高棚膜,减少局部微环境温度湿度过高的现象。
三、灾后恢复生产
设施修复与菌棒抢救。及时完成破损菇棚修复,及时加固棚内出菇架,并及时加盖、缝合遮阴网等,避免天晴后强光损伤菌袋。如果菌袋短时间泡水,用清水冲洗干净菌袋表面污泥后,将菌袋直立刺孔,排出袋内积水,喷1%石灰水消毒后转移通风处。对于长时间泡水的菌袋,食用菌菌丝受损和杂菌侵染严重,已没有抢救价值,要及时清理,防止菌袋堆积升温腐烂,引起交叉感染。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暴雨过后极易发生病虫害,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及时清除生产场所周围的杂草、杂物,地面撒生石灰(5千克/100平方米)或喷洒5%石灰水溶液。暴雨灾后菇蚊、菇蝇也会大量发生,门窗加装60目防虫网,棚内悬挂黄板、杀虫灯。
环境消毒。退水后全棚喷洒800倍高效绿霉净或5%石灰水溶液,隔日重复消毒。床栽菇房撒施生石灰与草木灰,及时松料补土,破除板结促新菌丝萌发。(索昊、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