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水产养殖夏季抗旱技术要点

索引号
011081360/2025-20506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日期
2025年05月30日 09:25:42
发布机构
市水产站
文号

为进一步做好水产养殖抗旱减灾技术指导工作,加强技术应对,降低水生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水产养殖抗旱减灾技术要点。

一、因地制宜,科学调度,保障生产用水

1.强化水源保障。充分利用中小型水库、河流资源,统筹渔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关系,科学制定用水方案。要充分利用空闲塘堰、池塘等做好蓄水工作,以备应急使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机井提灌等方式开辟备用水源。

2.实施节水管理。在养殖用水紧缺时,要优先保障亲本池、苗种池等核心生产环节供水。对低水位池塘实施并塘管理。适当降低换水频次,提高用水效率。及时加固塘埂,防止渗漏;清理淤泥,提高蓄水能力。设施养殖基地要适当提高循环用水比例。

二、科学管控,稳定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

1.监测水质变化,维持水体稳定。增加水质监测频率,每日定时在黎明前等关键时间节点测量水质pH、溶氧、氨氮等关键指标,根据关键指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2.做好增氧措施,确保溶氧充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5mg/L。高温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保障水体溶氧量,防止发生泛塘。备好增氧粉等急救物资,可以在鱼类发生严重缺氧浮头、养殖基地意外停电等情况使用。

3.合理投喂,减少养殖水体污染。干旱期间,投喂尽量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投喂。日投喂量调整为正常投喂的70%80%左右,投喂后12小时内吃完为宜。搭配复合维生素等动物保护产品,增强鱼体抗逆能力。设施养殖过程中,待鱼类吃食完毕,要及时清理残饵避免残饵污染水质。

4.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恰当施用EM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

5.调整养殖结构,控制放养密度。对未投苗的养殖基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耐低氧、耐高温品种,如罗非鱼等。对养殖密度过大的池塘或养殖系统,达到商品鱼规格的要及时捕捞上市,不能尽快上市的可将部分养殖对象转入其他条件较好的养殖场,降低存塘密度。

6.及时检修设施设备,保障正常运行。及时检修水泵、电力、供氧等设施设备,确保正常运行,必要时增配相应的备用装置,保障生产安全。

三、强化预防,减少应激,加强病害防控

1.增强鱼类体质,提高抗逆能力。在干旱期间可能会出现因水质不稳定、酸碱度变化大及温差大等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易造成暴发性鱼病。定期拌料内服抗应激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增强水产养殖动物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如遇天气突变或水质急剧变化,全池泼洒维生素C,提高抗应激能力。

2.强化病害预防,降低发病风险。加强对养殖对象变化的观察,根据鱼群的活动状态和吃食情况,调整养殖策略。定期对养殖水体泼洒生石灰、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做好消杀工作。

3.做好鱼病诊治,避免病源传播。一旦发现疾病,应及时寻找专业兽医进行诊治,并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12号》选择刺激性小的国标渔药。同时做好患病死鱼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及污染养殖水体。

四、灾后生产恢复

1.做好天气变化的应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要注意防止干旱结束后强降雨“旱涝急转”天气再次造成渔业损失。

2.及时加注新水恢复水质。引入清洁水源后,逐步调节水质至适宜范围。使用益生菌、底质改良剂加速生态恢复。

3.适时投苗、补苗。干旱缓解后,根据需要规划全年养殖计划,及时选择适宜品种进行投苗、补苗。(韩雨国、周笑影、周崇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