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夏秋交至,气温、水温开始回落,昼夜温差增加。此阶段养殖水体内动物载量大、代谢物多,底质、水质变化快,水产动物易出现应激反应,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需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一、病情预测
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白斑综合征、锚头鳋病等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水温20℃~30℃时易发病。患病鱼鳍基或鳃盖出血,解剖查验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
2.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可危害鲫、鳊、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9℃~36℃时易发病。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严重充血,眼球突出,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
3.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
4.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患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
5.烂鳃病:传播快,病程长。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白鲢等。病鱼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
6.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鲢、鳙、草鱼等,水温20℃~25℃时易发病。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盖难以闭合,鳃出血,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全部或部分苍白色。
7.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和半咸水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适宜水温20℃~28℃。车轮虫一般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和鼻孔处,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形成黏液层,妨碍病鱼呼吸。
8.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动物,发病水温为20℃~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
9.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类,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水温在12℃~33℃均可繁殖。大量锚头鳋寄生时,鱼体犹如披着蓑衣,又称“蓑衣虫病”。
10.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此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的鳜鱼,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部分病鱼眼球突出,有蛀鳍现象。25℃~34℃是该病适合流行的水温,28℃~30℃是最适流行水温。20℃以下时,鳜鱼一般不发病。
二、防控措施
1.科学管养。白露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气温起伏不定,昼夜温差大,夜晚加强巡视。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重视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定期对养殖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关注水温、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重要指标变化,必要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或投入微生物制剂调水或增设增氧机。定时定点投喂营养均衡且新鲜的饵料,对养殖对象的摄食情况和生长状态做好观察记录。
2.病毒性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毒性疾病暂无特效药用于治疗,需重点加强预防措施。定期做好消毒杀菌,拌饲投喂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抗病力。
3.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常规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4.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大量感染寄生虫病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杀虫渔药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5.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