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气温、水温逐渐升高,鱼类体质尚弱,多种鱼类进入产卵期,活动加强,生长加快,营养消耗量大。外加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爆发性水产养殖病害。应注意及时观察鱼类活动情况,提前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一、病情预测
4月我市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疾病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白斑综合征、锚头鳋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9℃以上均有流行,主要危害对象为鲫、草鱼、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等,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该病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
2.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等。
3.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
4.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感染青鱼、草鱼、鲢、鳙、鲫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当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导致流行。
5.白斑综合征: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临床主要症状为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活力下降并很快死亡。虾体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部分虾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
6.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类,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水温在12℃~33℃均可繁殖。大量锚头鳋寄生时,鱼体犹如披着蓑衣,又称“蓑衣虫病”。
7.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更易发病。流行季节为初冬和春末,流行水温为15~25℃。当病原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泡。
8.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鲢、鳙、草鱼等,水温20℃~25℃时易发病。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盖难以闭合,鳃出血,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全部或部分苍白色。
二、防控措施
1.建立科学的年度生产计划。春季正是苗种繁殖以及投苗放苗的时节,投苗前要及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改良池塘底质。对养殖水体水质进行定期的监测,时刻关注重要指标及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的变化。在购买苗种时要选择具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苗种,从源头管控,杜绝引进携带病原的苗种。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以及养殖模式,在科学规范的养殖措施下,把握好效益与风险的平衡。以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快速提升鱼体体质,提高鱼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病毒性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毒性疾病暂无特效药用于治疗,需重点加强预防措施。定期做好消毒杀菌,拌饲投喂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抗病力。
3.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常规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4.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大量感染寄生虫病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杀虫渔药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5.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周笑影 周崇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