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优势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十三五”时期, 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特色产业质效明显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绿色发展取得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十三五”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3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731元,年均增速10%,增幅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这些成功经验和主要成就都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也面临诸多机遇。一是生态优势明显。十堰是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绿色导向和绿色消费成为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十堰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二是政策机遇叠加。 “十四五”期间,中央省市一揽子政策,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将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同时,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南水北调水源区后续扶持、“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政策叠加,将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是什么?主要有哪些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突出产业强农、质量兴农、生态美农、科技助农、改革活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和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发展定位上,围绕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发展目标,十堰将全域推动先行区、先导区、示范区、试验区在内的“四区”建设。
一是全域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依托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域推进汉江流域绿色廊道建设,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域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导区。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三是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域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四是全域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强化以工补农、在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四五”期间,我们一是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开发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黄酒、水果、木本油料等山区生态特色产业,围绕健全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模式,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延伸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推进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六是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七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落实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做好农民负担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农业农村金融支持力度。
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为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村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锻炼,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政策落实,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民权益维护的长效机制。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