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1081360/2022-05993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2年01月13日 10:50:00
发布机构
十堰市人民政府
文号
十政发〔2022〕6号

        

关于印发十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十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113


十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全面完成国家两区划定任务155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99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6万亩)2020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88.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比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6.4亿斤左右2020年,油料产量3.3亿斤,蔬菜产量32.9亿斤,分别比十二五末增23%3.6%

——特色产业质效明显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近600万亩,比十二五末增加50多万亩,竹房百公里茶叶长廊初步形成,汉江百公里林果长廊加速推进,食用菌生产加工规模达到2亿棒以上,全市茶叶和丹江库区柑橘纳入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6个省级特优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600亿元,年均保持11.4%的高幅增长,是十二五末的1.71强化农业品牌打造,全市有8个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武当道茶先后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3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房县小花菇入选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十堰食用菌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头山羊”“丹江”“武当蜜桔”“郧阳红薯粉”“房县黄酒”“武当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大幅提高。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强化产业带贫增收,全市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达到19.3万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村有项目,人人有事做,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扶贫车间(作坊),实现了县有扶贫工厂、村有扶贫车间、户有扶贫作坊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和产业帮扶模式,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1.1万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全覆盖。

——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加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日益增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54万个,比十二五末增长了2.7倍,其中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2家,省级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8505家,其中各级示范社数量700家(国家级示范社24家,省级示范社49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300家,农民合作社年均增长率44.22%,家庭农场年均增长率37.8%。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全市累计获国家三品一标品牌认证产品达1180个,郧阳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郧西县、竹溪县被国家命名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竹山、竹溪被列为生态有机茶之乡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四县一市一区均被纳入国家农业面污综合治理试点。十三五以来,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89.2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79%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年示范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300多万亩,年推广绿色防控面积达200多万亩强化库区生态保护,全面完成库区18.2万只网箱和23万平米围网拆网任务,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提前完成四清”“四无目标。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全面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4万余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核验26.6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41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行政村通客车率、行政村通邮率实现4100%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591处,解决了1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投入29.92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户均配电容量从1.12千伏安上升至2.34千伏安。全市清洁能源入户率超过56%,年节能66万吨标煤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竹房城镇带区域城镇化率达到64.24%、比2015年增长15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任务新建改造农村户厕210455座、农村公厕2779统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市域全部乡镇污水设施实现建设、运营全覆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7个、整治村625个,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18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全国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两清任务完成100%,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任务完成100%。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58.6万本,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积极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全市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116个,2020年底全市经营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农户比重达1.93%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16.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731元,比十二五7779元增50.8%,年均增速10%,增幅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基本经验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总体系统谋划并推进实施《十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领导体制、责任机制和考核体系,抓实各项重点措施落地落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立足十堰山区实际,按照稳粮强特、提质增效的工作方略,把做大做强生态特色产业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全市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呈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有利促进了农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坚定不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举全市之力整体推进脱贫攻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全面释放农村改革的强大动能,积极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备型的优势特色产业,注重治理与保护并重,加大粮经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农林牧渔循环协调发展、水产低碳健康养殖等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集成技术应用力度,探索走出了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提升了乡村生态宜居宜业水平。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落实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服务四个优先的要求,不断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重大原则,组织实施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地矛盾仍然突出,生产设施仍然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滞后,发展山区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产业素质仍然不高。十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特色产业结构不优、素质不强、质效不高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产品加工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刚刚起步,三产融合整体滞后,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农村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差十分普遍,谁来种地”“谁来兴村问题日益凸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够,农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较弱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够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链接不够紧密,乡村人才振兴问题亟待破解。

三、机遇挑战及三农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生态优势明显。十堰南北气候兼备,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富集,是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我市特色农产品种类齐全、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在绿色导向和绿色消费成为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十堰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

——政策机遇叠加。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央和省将研究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持政策,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十四五期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和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将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同时,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稳步推进,京津冀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南水北调水源区后续扶持、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政策叠加,将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区位条件改善。十堰已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两小时高速圈、十堰至全国主要大城市两小时航空圈、县市区至主要乡镇两小时公路圈,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交通瓶颈已打破。随着国家实施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必将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堰山区肩负着生态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十堰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比较效益持续降低。一方面,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业投入品等价格上涨较快,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高素质农民和适龄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及其他费用等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并未随着成本的增加而同步上涨,加之山区土地条件差,市场主体偏弱,经营方式落后,小农户供给和大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增收难度大。我市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务工收入,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在65万人以上。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随着年龄增长、技术缺乏,同时受国际国内经济长期低迷和疫情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工资性收入增长有限。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短期内难以支持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农民财产性收入、政策转移性收入占比少、增长空间有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收窄,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山区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压力巨大。

(三)趋势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在强化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农产品需求将不断升级,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必将成为市场需求侧的主流,而农业的供给侧短期内尚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要,这为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政策、技术、装备、服务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必将加大力度,农村新业态必将大量涌现,这为加速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新动力。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城乡服务均等化进程加速。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看出,城乡之间在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服务体系、社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必将成为国家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的重点。把握城乡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抢抓政策和市场机遇,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已是刻不容缓。

——网络信息化趋势更加凸显。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必将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必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支撑。顺应这一趋势,加大农村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把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与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嫁接,已是大势所趋。

——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千家万户的小农户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矛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经营模式变革,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必将成为各地改革创新的重点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彰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突出产业强农、质量兴农、生态美农、科技助农、改革活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三农工作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核心作用,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始终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脚点。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入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谋划、整体设计、一体推进。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实现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三、发展定位

——全域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依托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域推进汉江流域绿色廊道建设,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域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导区。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总结深化脱贫攻坚中的基本经验和有效措施,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导区,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和综合整治相统筹,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突出地域特色,全域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打造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

——全域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拓展提升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成果,开展山区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试验示范,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布局等空间布局,强化以工补农、在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质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全域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

——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5.7%左右。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

——业产业质效明显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16.5亿斤以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0亿元。

——农村实现全面进步。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更加顺畅,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章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

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开发山区生态特色产业,围绕健全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模式,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延伸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优化产业空间定位。围绕两带一园(竹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带、汉江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城郊市郊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生态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主导产品提升行动计划,深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黄酒、水果、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业,打造一市数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分县(市、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是:丹江口市水产(饮)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水果、饮品、水产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区,重点开发以香菇、生猪、木本油料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郧西县草牧蔬菜产业区,重点开发以山羊、中药材、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房县道地农产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黄酒、中药材、食用菌、生猪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竹山县绿色食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菜籽油等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竹溪县有机食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茶叶、中药材、香菇、魔芋、木本油料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市城区及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区,重点开发精品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物流。

(二)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按照绿色高质高效的标准,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需求,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建设适宜本地发展的优质果菜茶、道地中药材等标准化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及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大竹房百里有机茶长廊和汉江百里林果长廊建设,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力争到2025年,我市茶叶、柑桔、食用菌、马头山羊等主要特色产品均成为国家或省级特优区着力构建县、乡(镇)、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引导农业产业向主产区、优势区、中心村、物流节点汇聚,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重要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建成单个产业规模在万亩以上的专业化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比例提高到80%以上,强化低产低效基地改造,采取品种改良、土壤改造、加强管理、设施配套等措施,每年改造老基地15万亩以上,提高基地素质和产出效益,2025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按投产面积计算,亩平产出达到6000元以上。

专栏:重点农特产品标准化原料基地

主要

产业

2025年标准化基地规模

重点农产品生产乡镇

茶叶

100万亩

竹溪县:汇湾镇、水坪镇、县河镇、兵营镇、泉溪镇、中峰镇、蒋家堰镇

竹山县:宝丰镇、得胜镇、竹坪乡、秦古镇、擂鼓镇、麻家渡镇、溢水镇、楼台乡、大庙乡、文峰乡、上庸镇、深河乡

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浪河镇、官山镇、牛河林区

郧阳区:谭家湾镇、青山镇

郧西县:安家乡、上津镇

茅箭区:茅塔乡、赛武当保护区管理局

张湾区:柏林镇

食用菌

3亿棒

郧阳区:杨溪铺镇、谭家湾镇、南化塘镇、白桑关镇、胡家营镇

房县:沙河乡、万峪河乡、青峰镇、土城镇、门古寺镇

竹溪县:水坪镇、龙坝镇、丰溪镇、兵营镇

竹山县:得胜镇、溢水镇

郧西县:马安镇、河夹镇、上津镇

中药材

80万亩

房县:军店镇、上龛乡、九道乡、门古寺镇、化龙堰镇、红塔镇

竹山县:文峰乡、楼台乡、柳林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大庙乡

竹溪县:兵营镇、蒋家堰镇、县河镇、丰溪镇、鄂坪乡、桃源乡

郧阳区:鲍峡镇、五峰乡、胡家营镇、刘洞镇、安阳镇

郧西县:上津镇、店子镇、六郎乡

丹江口市:土关垭镇、盐池河镇、习家店镇

茅箭区:赛武当保护区

张湾区:黄龙镇

黄酒

20万亩

房县土城镇、城关镇、军店镇、郧阳区安阳镇

水果(柑桔、猕猴桃)

45万亩(柑桔35万亩,猕猴桃10万亩)

柑桔

丹江口:均县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龙山镇、牛河林区、石鼓镇、三官殿办事处、丹赵路办事处

郧阳区:柳陂镇、杨溪铺镇、城关镇、茶店镇、青曲镇、安阳镇

猕猴桃

竹山县:麻家渡镇、官渡镇、楼台乡

竹溪县:泉溪镇、天宝乡、水坪镇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六里坪镇、土关垭镇

郧阳区:白浪镇、柳陂镇、安阳镇、杨溪铺镇

房县:军店镇、化龙堰镇、土城镇

张湾区:西沟乡、黄龙镇

茅箭区:大川镇、茅塔乡、赛武当管理局

木本油料

150万亩

房县:红塔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门古寺镇、上龛乡、九道乡、回龙乡、城关镇、白鹤镇、青峰镇、姚坪乡、野人谷镇

竹溪县:水坪镇、县河镇、新洲镇、汇湾镇、蒋家堰镇、天宝乡、龙坝乡、鄂坪乡、兵营镇、丰溪镇

郧西县:观音镇、店子镇、上津镇、夹河镇、河夹镇、安家乡、湖北口乡、景阳乡、关防乡

郧阳区:安阳镇、南化塘镇、鲍峡镇、胡家营镇、白桑关镇、杨溪铺、谭家湾镇、谭山镇、刘洞镇

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六里坪镇、官山镇、盐池河镇、习家店镇、均县镇、丁家营镇、蒿坪镇、石鼓镇

竹山县:潘口乡、上庸镇、文峰乡、深河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城关镇、双台乡

生猪

260万头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蒿坪镇、土关垭镇、浪河镇、石鼓镇、丹赵路办事处

郧阳区:梅铺镇、谭山镇、白桑关镇、南化塘镇、安阳镇、杨溪铺镇、城关镇、谭家湾镇、青曲镇、大柳乡、柳陂镇、鲍峡镇

竹山县: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

房县:军店镇、化龙堰镇、红塔镇、万峪乡

郧西县:土门镇、香口乡

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纽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园区扩规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支持竹山县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竹溪县龙王垭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丹江口市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产业园、房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堰市郧阳区农产品加工物流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创建一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植农产品加工大县(市),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大县,支持房县、竹溪、竹山建设为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到2025年,丹江口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郧阳区达到200亿元,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均达到150亿元以上,张湾、茅箭农产品加工产值均达到70亿元,郧西县达到6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见专栏

专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

县市区

主要加工领域

分年度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丹江口市

饮品、水产、柑桔、木本油料

178

197

230

260

290

郧阳区

食用菌、生猪、木本油料

178

195

220

240

255

郧西县

山羊、蔬菜、中药材

40

45

50

55

60

竹溪县

茶叶、魔芋、中药材、木本油料、饮品

95

105

120

140

160

竹山县

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菜籽油

61

70

82

100

125

房县

黄酒、中药材、食用菌、生猪

115

127

140

150

165

张湾区

生物医药、水果

55

60

63

65

70

茅箭区

茶叶、食用菌

58

61

65

70

75

合计


780

860

970

1080

1200

(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聚焦全省十百千万工程,围绕我市茶叶、食用菌、生猪、黄酒、水果、木本油料、中药材、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进行长期投资,全力以赴补链延链强链。实施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每个行业重点培育3—5家行业领军企业,以此形成以领军企业为引擎,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培育年主营业收入过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主营业收入过5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30家,主营业收入过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60家,规上农业企业300家以上。

专栏Ⅲ  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农夫山泉集团

加工产值过30亿元企业:华彬集团、长江医药集团

加工产值过10亿元企业:梨花村酒业、武当酒业、庐陵王酒业、统香食品、恒达纺织、共同生物、郧阳新希望集团、竹山东方希望、房县正邦

加工产值过5亿元企业:博奥水产、丹澳医药、开泰激素、圣水茶场、星梦茶业、巴山食品、龙王垭茶业、顺溪食品、双竹食品、葵花药业、聚达食品、武当动物药业、伏龙山珍、武当生物医药、武当农夫、神农绿谷、忠和食品、清大中药饮片

(五)实施精品名牌打造工程。彰显山区农业比较优势,高举绿色有机农业旗帜,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到2025年全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品牌达到150个,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50个。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强化品牌资源整合,重点在打造武当山茶、房县小花菇、武当山珍、武当蜜桔、黄酒、橄榄油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集群协作,联合打造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与京津冀等地农超对接,提升十堰市农特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和其它经营主体制定主导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开发特色产品,打造高端品牌,用品牌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用标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六)实施三产融合示范工程。加速推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增效,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三产有机融合,把农业园区建成重要的旅游景区,结合全市旅游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批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和休闲山庄,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把产业基地建成旅游景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力争到2025年,全市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达到25个以上,培育30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打造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用整体性、一体化思维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统筹县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地制宜、详略得当规划村庄发展。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十四五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十四五末,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常态化推进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

(三)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重点沿两线两边(竹房城镇带沿线、汉江沿线和十堰城区周边、丹江口库区周边)进行布局,因地制宜打造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综合提升村容村貌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强化各类资源要素,统筹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用于乡村建设的项目资金用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

(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着力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强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以上。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五)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25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年。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确保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推荐标准”“基本标准验收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一)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县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十四五末期,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0条、循环农业示范区20个。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规范防治技术,实行统防统治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可能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污染源的监控建立完善的市、县(区)和重点流域(或重点控制单元)三级农业环境监测应急能力体系建设,做好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建立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引导补偿机制十四五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水生生物保护全面禁捕、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水土共治,打造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大力推广种养沼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在适宜区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示范和推广,打造库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以农业种植、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为重点,兼顾农业加工残余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全面推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2.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

3.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并完善香菇、木耳、茶叶、中药材、瓜果蔬菜等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多业套种、循环种养的现代高效生态模式,推进沼气和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工程。

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以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科技推广措施和农田管护制度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建成170万亩高标准农田,每年改造老基地15万亩以上。全市土地产出率、水土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带动适宜山区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建设耕地质量数字化服务平台,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及时修复损毁工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二)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攻关组建十堰市现代农业种业集团,提升种苗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每年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每年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0个以上每年推广应用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20项以上加强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防控推进植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加强十堰农机产业园、十堰市农机救灾抗灾应急中心、房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丹江口柑橘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十堰红薯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农机作业条件改善工程、中科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科智慧农机装备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研判农业气象年景和灾害发生趋势,建立健全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进种植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

(三)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有效的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23年底,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5年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全市实现全覆盖。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4万人,年均增长8%以上。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产业发展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专业种养加能手、农业信息化等方面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培训4000人。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每年脱产培训5天以上农技人员500人,特聘农技人员30实施一品多名技术员计划,协同推进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建设,根据全市环丹江口库区187个重点村产业发展需要,遴选一批专家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技术服务。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深入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十四五期间,坚持每年招录300人,重点从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中招录,力争到2025年每个行政村达到2-3名大学生。引进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北京、武汉等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入实施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等。实施乡村人才回归工程落实乡村人才保障措施。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夯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有效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从稳岗就业、产业发展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二)聚力推进有效衔接。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持续壮大提升扶贫产业,深化拓展消费帮扶,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加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效衔接,做好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有机结合,确保一盘棋、一体化推进。集中力量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继续坚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完善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工作机制。平稳有序做好扶贫机构职能优化调整工作。

(三)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分层分类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技能培训,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六、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队伍建设实施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基层保障好、作风发挥好等六好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选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

(二)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管理和乡村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清廉乡村建设大力推行以德治村。

(三)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殡葬新风,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实现村规民约行政村100%覆盖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0%75%。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广播电影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鼓励开展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乡村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农民群众拒毒防毒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打击力度,严防利用宗教、邪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大力整治农村乱建宗教活动场所、滥塑宗教造像。完善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推进雪亮工程,加强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等技防系统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乡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责任。

七、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一)落实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成果利用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提高规范流转水平,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新模式,指导各地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颁发试点工作。做好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推动县级仲裁庭建设,稳定和加强调解仲裁员队伍,完善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制。积极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涉农县(市、区)按要求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服务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思路,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力争在六有示范主体基础上培育一大批三化三好重点示范主体(即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经济效益好、带动效果好、社会反响好的重点示范社、重点示范家庭农场)。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育发展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达300家,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达25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150家。组织开展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法规的宣传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品牌打造、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的指导力度,在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创新发展,抱团发展产业化联合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纵深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运行模式。加快推进登记赋码,指导规范(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指导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运营,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农业农村资源配置效率。

(四)扎实做好农民负担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通过强化农民负担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农民负担日常监管力度等措施,确保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落实民主理财,规范财务公开,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

(五)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力度。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地方政府支农支出只增不减。支持县级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公益性资本支出。优化财政供给结构,加大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和补偿、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支持增加县级政府自主统筹空间,集中财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循环滚动使用方式,通过现代农业引导基金、应急基金等放大支农资金效益。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和撬动社会多元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健全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项目合理回报机制。规范有序盘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回收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鼓励利用外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在不突破限额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

(六)加大农业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加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增设网点),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重点支持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域特色农产品等领域,为辖区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农业发展链条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渠道建设,探索助农取款点和电商服务点的功能叠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试点。以村银共建”“整村授信为抓手,开展县域贷存比提升工程,消除乡村金融服务空白。支持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险资支农支小贷款、保险+期货试点等新型农业经营保险。

第四章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完善乡村振兴督办检查、实绩考核及结果运用制度。建立市、县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抓好各层级试点示范。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集中轮训。

二、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编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农村零散存量建设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村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锻炼打造一支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

三、强化政策落实

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创新管理服务,强化监督落实,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违纪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民权益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发放的监督检查,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四、开展评估监督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坚持责任到岗、到人。完善规划评估调整制度,及时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规划修订的,市农业农村局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政府审议批准。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总结评估,探索实行年度评估,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