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乡村建设“六件事”典型案例①:郧阳区抓实“六件事+”建设和美乡村

日期: 2025-05-14 09:01:24
李艳阳 徐洪波
来源: 郧阳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郧阳区立足集山区、库区、脱贫地区于一体的实际,紧扣群众需要,按照“谋准项目、统筹资金、高效建设、持续运营”模式,“一盘棋”推进村养老、托幼、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公路建设等乡村建设“六件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谋划项目。一是项目来自群众。全面摸清村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基础信息,系统梳理乡村建设存在短板,厘清建设重点。积极邀请乡村能人、村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湾组会、庭院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组建乡村建设“六件事+”重点项目库,纳入项目239个。二是项目按需布局。顺应乡村发展变迁规律,聚焦村庄特点分类,明确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在城郊融合类村庄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托幼养老设施29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改造提升污水管网、乡村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43个,确保乡村建设的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使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三是项目分步实施。编制全区乡村建设施工蓝图,制定《乡村建设“六件事+”工作方案》,优先在环库区村庄建设一体式农治设施和分户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巩固保水护水成效。持续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中心村率先建设公用充电桩268个,以点带面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乡村充电难问题。

坚持多方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一是政府补一点。将乡村建设“六件事+”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各部门加强与中直、省直、市直定点帮扶和区域协作单位对接,积极争取各类涉农资金、项目资金用于专项保障。2024年,共投入1.65亿元用于乡村建设,其中向上争取资金0.9亿元。二是群众投一点。充分尊重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今年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发放奖补资金385万元,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感、责任感、获得感。三是集体出一点。村集体筹措资金,改造村内闲置房屋、仓库、校舍等建设养老中心、幸福食堂、托幼中心,高效盘活村集体资产,提高资金使用质效。四是社会捐一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动员本地爱心企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资捐物,全面凝聚乡村建设最大合力。

坚持过程管控,提升建设质效。一是专业化设计改进质量。按照“一个标准,一张蓝图”要求,项目建设之初,引进专业化第三方团队进行项目施工设计,统一建设标准、技术规格,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推广分户式“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推进池”改造,将绿色能源与污水处理创新融合,五道岭村延伸管网连接大型沼气池4座,为周边200余农户配备照明和燃具设施,使用沼气照明供暖。二是坚持群众参与降低成本。创新互助养老模式,采取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抱团取暖方式幼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机结合,降低建设成本,黄柿坪村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全市“安幼养老示范点”。三是探索“项目+”路径激活效益。把文化、生态、产业与乡村建设项目相结合,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推广“公路+文化”“公路+产业”“公路+旅游”模式,沿线建设农耕民俗文化馆,红色研学基地等,2023年郧阳区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泰堰线”沿线5个村通过“国企+”模式发展油菜、桃子、无花果等产业,建成油料加工车间、香菇帮扶车间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获评2023年国家级“十大最美农村路”。

坚持多元运营,确保服务持续。一是突出专业化运营。转变政府角色,由“主营”转变为“助营”引导各方规范标准、依规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转模式,将全区2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58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整理交由第三方运营公司维护,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郧阳区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二是突出市场化运营。善用市场化方式打通思维堵点,破解难题,实现长效运转。在垃圾分类上,实施分类回收利用,塑料垃圾由政府投资150万元组建塑料颗粒生产企业,年产值1100余万元。玻璃垃圾由政府投资260万元组建玻璃粉末生产企业,利用专业设备将废旧玻璃碾成粉末,年产值1200余万元。三是突出自主化运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投入小、成效明显。将乡村建设项目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广运用“门前三包”。探索建立积分兑换体系,引导群众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社区管理等。全区超70%的行政村建成生活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积分超市“三位一体”的积分兑换体系,逐步实现群众自我管理。(李艳阳、徐洪波)

黄畈村生态振兴样板

城关镇翻山堰村“村晚”

十堰农业,期待您的关注。
十堰农业
  • 欢迎关注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官方微信“十堰农业”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农业”“hbsyny”关注。